当前位置:首页 > 学科学术 > 科研动态 > 正文

科研动态

文新学院研究生博力学术论坛分论坛第五期: 河南大学李伟昉教授再谈“汤显祖之创新”

发布日期:2022年11月21日 来源: 作者:

20221119日上午9:00,河南大学李伟昉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开展以“汤显祖:推陈出新的巨擎”为主题的讲座。此次讲座线上线下同步进行。文新学院党委委员劭荣教授担任讲座主持人,副院长周云鹏副教授、中文系周静副教授、黄宇副教授、向双霞老师、王莉老师等出席了本次讲座22级中文研究生及22级汉语言文学本科生全体参与听讲。郑劭荣教授对李伟昉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,并对其在国内比较文学方向取得的成绩表达了衷心的祝贺。

“为什么汤显祖被称为‘中国的莎士比亚’?”讲座初始,李教授就向师生们抛出这样一个问题。接着他步步分析,为大家讲解了将莎士比亚和汤显祖做比较的原因,说明二者不仅处于中西方的同一时代,而且具有一定的相似性,因此将二者进行比较具有参照点,能有效缩短读者理解汤显祖的心理距离。

随后,李教授向师生们介绍了汤显祖的名篇——《牡丹亭》。他先概述了《牡丹亭》的情节,为师生们讲述了一段令人如痴如醉的爱情故事。但《牡丹亭》并不是汤显祖独立创作的,而是借鉴了多部作品。以《杜丽娘暮色还魂记》为参照,汤显祖创造了多处新意:他打破了以往夫荣妻贵与喜庆的大结局,而是将主人公的爱情故事塑造成一波三折的悲剧,也将原小说中的“慕色”提高到了“情至”的高度,大大强化了以“情”抗“理”的巨大作用。

根据汤显祖在《牡丹亭》中的题词,李教授发出了这样的疑问:“情”的魅力究竟在何处?“情之至”的最高境界又是什么?汤显祖通过能生能死的情节向我们展示了“真情”需要到达的境界,并揭示了梦存在的价值。而《牡丹亭》中最重要的部分便是现实和梦幻的交织,梦境打破了现实中的不可能因素,是人们对理想世界的寄托。通过分析汤显祖的创作历程,李教授启示大家:做学问需要守正创新,这也是文学艺术创作规律的集中体现。

讲授完毕,现场掌声不断,气氛热烈。最后,郑劭荣教授对本次讲座做出总结。郑老师谈到了如何将“守正”与“创新”结合、中国文化如何为世界文化提供资源等问题,加深了大家对讲座内容的理解。至此,本场讲座顺利结束。

李伟昉,文学博士,博士后,二级教授,博士生导师,现任河南大学莎士比亚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。主持完成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(含重点1项),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,出版学术专著8部,译著1部,获省部级一、二等科研奖励8项,在《中国社会科学》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(文/施玉雯 图/施玉雯、宋凤茜 审/刘莎、郑劭荣



Baidu
sogou